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百一十三章 替他人做嫁衣?(2 / 2)


赵兴满脸的遗憾:“再有两个月,再有两个月就能村村通上石板路,可惜……这是不是也意味着,老师想开挖通海运河的事情,根本不可能被批准。”

高俅也学着赵兴的样子,揪下一片嫩叶,在手里揉着回答:“当然,刚才传来的消息,苏公的奏章在两浙路就被打回来了,已有官员向我暗示,若是苏公打算绕过两浙路直接上奏,他们就要弹劾。”

赵兴扔下手里揉碎的叶片渣,叹了口气:“这也意味着,胶州大运河的事,根本不用想了。”

“当然!”高俅回答的很坚决。

其实,苏轼在杭州做的事情,也就是现在所谓的“投石效应”,他先用官府投资向灾害严重的市面上投下一笔钱,利用这笔钱刺激经济的复苏,而赵兴过去提到的胶州大运河的事,也是基于这个想法。在这个灾害连连的年代,迫切需要其中一个大型投资项目。但……

最初倡导胶州大运河的范锷已经贬官到了黄州,任黄州知州。现在李常也贬了。但胶州大运河的运作实际上并没有平息,自范锷提出这个想法后,民间资本都在测算这条大运河的可能收入……但现在,黄河一条支流干涸了,仅剩的那条支流水浅的也行不了大船,所以,许多商人已经开始打退堂鼓。

而《放夫令》一发,又从官方层面堵死了胶州大运河的最后出路,这个宏伟的计划看来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,已经不具备获利空间。

“不行,杭州的道路必须完成,为山九仞,不能差在最后一筐子土上,大工程他不让搞,我们就肢解,反正还有一笔工程款,沿途的道路都已经规划好了,就让他们分包,将土地分包给个人,把修路工程化割为一小段一小段。

还有,你去找我老师,让他上奏暂缓解散厢丁,就说杭州经过大灾,人口锐减,二十万厢丁百姓不堪负担,不如依据《放夫令》,将他们遣散进入民间。奏章里还要请老师保证,遣散这群厢丁不用朝廷出一个钱,而且来年保证为朝廷增加税收。

奏章最后,还要强调:这事越快越好,现在尽快遣散厢丁,他们还能赶得上耕作,等这一季耕作完毕,这些人就能自食其力了。”

高俅愣了一下,笑着说:“明年,老师的任期可就到了,你这是替他人做嫁衣。”

赵兴指了指自己的城堡:“这是我的家乡,我是在为我的家乡谋福。”

高俅说罢,扔下手里的残叶,站起身来说:“来回公文这一耽误,我们也可以把路修好了。”

“好,你去找老师些奏章,我召集杭州乡绅,讨论安置他们的问题,咱们分头行动。”

高俅匆匆而去,赵兴马上分遣人手,四处召集他熟悉的乡绅,开始商量厢丁安置问题。

其实厢丁安置问题赵兴早有准备,根据他提早测算的结果,杭州附近闲散的荒地上,还可以安置七万人左右,剩下的就需要杭州乡绅们的努力。

青瓦台最大的会议室内,赵兴在长长的会议桌中央摆上了百十张图纸,这些图纸排成长长的一条长龙,而且似乎没有尽头,赵兴还在一张一张摆,直到图纸铺满了桌子,他才回到首座上,拍拍手,吸引大家的注意力。

“桌上的图纸大家都看了,我这里还有一些图纸摆不下,这些图纸有人看的懂,知道是干什么。但看不懂也没关系,这么多图,总有你看懂的。而那些看不懂的,我回头可以详尽解释。”

赵兴拿起一根棍子,一挥手,棍尖点在其中一张图纸上:“这张图是纺机图,它可以带动三十多个织布梭,动力可以采用水力,也可以采用风力或者蓄力。

这张图是一种新式农具——圆盘犁;这张是新式马车,这是新式风车磨坊……这些图纸是我多年收集的图谱,其中包含了大宋各个行业的机械器具。这些图谱有的出自密州邓御夫,有的出自梦溪先生沈括,但请诸位放心,我已经得到他们的许可。

这是我从几百册书中精心挑选的,选用它们将会极大的改善各位的作坊产量……诸位都知道,我杭州前邻大海,背靠运河,水资源丰富,适合发展各种作坊。尤其是纺织,各处的棉花可以通过运河汇聚于此,在销往四方,甚至运往海外。所以这便利不是别处能得到的。

今天,我在这里发起杭州商会,入会金额一个金币。条件是帮我安置十五万左右的厢丁。这些都是壮劳力,每个同意安置的人,我会向他介绍桌案上的图纸,让他利用那些闲职的劳力开办作坊谋生。

小作坊,三五个人也可以干活,在自家庭院里的闲余房间就已经足够,无论你吃下一个人手,还是一百个,桌上的图纸都任你们选择。

有人说了,放着这么好的项目,你为什么不自己干?诸位,这里有三百多个项目,总共需要雇工十几万,我一人办了,第一是没那么大精力,第二我怕御史弹劾。

不过,诸位也不能白拿走这项产出,每个开办作坊的人,我都要占一点的股份,不多,只占一成五。其中一成给我家小妾添妆,那半分……各位都知道府尊大人开办了一个免费施药的广济院,我打算把那五分给广济院,并帮广济院开办一个药厂,将经广济院验证,卓有成效的药方制成成药,微利销售。

诸位也知道,府尊明年任期就满了,所以广济院的事情我不想别人插手,我打算以后由杭州商会接管。商会里都是些杭州富绅,乡里乡亲的,总不至于亏待了乡亲吧。何况每年还有五分的红利补贴,我想如此一来,杭州百姓必然感谢诸位的恩典。

有人说拿了这些图纸,可家无余资开办作坊,没问题,你家里有空余的房间就行。我悄悄向大家吐露一个内幕消息,据说有几个大海商正在筹备建立联票行,通兑通存。各位没钱,有地方,票行可以给各位贷款。……贷款不知道?让我解释一下……”

等赵兴解释完,乡绅们已经坐不住了,他们趴在桌上,挨个研究每份图纸,甚至为某份图纸而争抢起来,赵兴再度将会议拉回正题。

“诸位,请安静一下。杭州商会成立的目的,就是统一我杭州商界的力量。为了防止商会内部的恶性竞争,商会会统一协调每个人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数额……当然,这都是商会成立后的工作了。现在,我们首先是把商会成立起来,而后投票选举执事,以后内部的事情由执事作出,而执事首先要做的是设立规章,以便我们每个人按规章执行。

很抱歉,我需要说明一下,因为凡是拿走图纸的人我都要占一成五的股份,当然,我并不是白占这份股份,因为我需要教会大家怎么操作,怎么使用机器。

所以我就不客气了,我不在执事里面担任职务,但商会的会计应该由我指派,这一点没得商量。”

大厅里的乡绅立刻坐了下来,开始拉帮结伙推举执事……

苏轼的奏章被递到两浙路上,两浙路一点没有耽误,快速将奏章送到汴京,汴京的批复也很快,高太后对自己的偶像有求必应,立刻答应了苏轼所有的要求。等奏章传递到杭州,杭州商会也正式成立,连带着,兴业银行也正式开业。

由于有银行与商会的支持,二十万厢丁被迅速分流,五万多厢丁被分流到各处,剩下的两万人则被富绅吸收为庄丁。二十万厢丁中抽出来五百名经擅农活的人,他们住进了赵兴在以色列村附近设立的农庄,正业是与那些非洲、马来黑奴饲养鸵鸟,还要组成各个农艺小组,辅导那五万做农活的厢丁掌握农耕技术。

杭州这年的夏季在一片鼎沸中匆匆度过,十几万人洒下去,整个杭州到处是大兴土木的人,他们整齐的用砖瓦翻新了自己的住房,并在自家的园子里建设了小作坊,星罗密布的小作坊快速投产,它们生产的商品被赵兴的鳅栈迅速吸纳,而后输送到全国各处。

商业的繁荣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,由于杭州的道路经过大力整修,即使在雨季,人推着小车运输货物,也不觉得道路艰难,所以,杭州的车马行也开始兴起,连带着,鳅栈也开始扩大。

“一片繁荣啊”,这年秋末,秦观这厮终于关注了一下政务,他举着酒杯在青瓦台的楼顶用望远镜眺望着城堡附近的码头,感慨说:“离人,你这码头又扩大了,今年一年就扩张了三倍,这码头现在前后有八里了。”

赵兴有点愁眉苦脸,他晃着酒杯抱怨:“无偿的啊,修这码头花了我一千贯,都是商会的人强逼的,他们说有这城堡照顾,盗匪不敢来打劫,所以硬是要求我扩建码头……其实这码头也不安全,每年都有大潮,大潮期间不能使用,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。”

高俅在旁边晃着腿,回答:“他们要求,你不许就行了,可你怎么肯了?一定是拿了人钱财。”

秦观乐呵呵的说:“当然,我听说凡是新设的厂子,离人都占一成股份,拿了钱怎能不出点力。”几个人正聊着,王夫人跟廖小小爬上楼顶平台,一见这三个人,马上笑着斥责:“你们三个人怎么到这里躲清闲,政务呢,我记得今天可不是圩日,也不是什么节庆?”

赵兴与高俅跳了起来,秦观那厮还坐着,只是把姿势坐正点,高俅连忙解释:“杨祖仁杨大人在哪,今日是押钱纲起运的日子,这事由杨大人主持。”

自今年开始,大宋将税赋分为春秋两季征收,每季征收的税赋编成一纲,由各州的不管事的通判负责发运,如此一来,在押钱纲发运的日子,其他官员都需回避,这就是赵兴他们躲到楼顶晒太阳的原因。

程爽这时也爬上台来,悄悄塞给赵兴一个小纸条,王夫人没注意程爽的举动,继续问:“今年赋税情况怎样?”

赵兴将纸团捏在手心,抢着说:“不是小好,而是大好。老师上任前,杭州一年的时宜税才八万余贯,可今年半年,时宜税已经上升到十二万贯,不过,冬季到了,人们足不出户,怕是时宜税要少点。”

王夫人冲众人做了个揖,说:“这都多亏了大家的努力,尤其是离人,多谢了。”

赵兴与其他人谦虚几句,正口不应心的说着,刚才离开的程爽又匆匆返回,他凑近赵兴,有点慌乱的说:“老师,梦溪先生的夫人去世了,梦溪先生疼苦不堪,投水自杀。”